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28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jAB88.COM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地形的影响 世界上的特大城市大部分位于濒海、濒湖或沿河的 地区。在热带地区,城市主要分布在。
2.气候的影响大城市都分布在地带和气候条件较优越的地区。
3.水的影响①影响城市区位——河流的入海口处(如上海、广州)、河流汇合处(武汉、重庆)、水陆交通的转换处(杭州)、水运起点(赣州)都易形成城市。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或状。
4.矿产的影响
世界上对矿产资源依赖性较大的城市有:英国、美国、德国埃森、杜伊斯堡。
我国对矿产资源依赖性较大的城市有:、包头、、大同、鹤岗等。
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地形平坦处线路,总长度。崎岖的山地线路
(“之”字型或“8”字型),总长度。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常有多条交通运输线通过,线网密度,山地、陡坡等地线网密度。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相互交替。
2.近代,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农业有利影响北半球温度带,热量条件更有利于。
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生长期,产量。
不利影响热带半干旱地区,农作物产量。中纬度“谷物带”,粮食生产潜力。
植物受病虫害的范围。
②工业有利影响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
不利影响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明显;使产生大量的工业活动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加重。
③人类健康:夏季持续高温,使人的死亡数量,增加疾病的。
④海平面和海岸带: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部分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破坏港口设备,影响航运;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
⑤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平衡如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
第三节寒潮
1.概念: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 现象,并伴有大风、、雨雪等天气。2.原因:冬半年强冷气团从地区向地区移动形成3.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4.危害:①大雪、冰冻等使堵塞,中断。②大风造成海上翻船事故。
③急剧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
5.防治措施:监测和预报
第四节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自然资源概念: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能量。
分类:可再生资源:如资源、资源、资源、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如资源
2.水资源组成广义:陆地水和海洋水1狭义:指地球上的。目前广泛利用的主要是、淡水湖泊水和等
分布①特点:明显的。②成因:降水量的不均匀
③指标:
④差异:洲最多,洲次之,最少。
特征:①补给的循环性②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③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精选阅读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___系___系___系___
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___
2、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
3)在星和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生成
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说明:(Ⅰ)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Ⅱ)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和。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
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23°26′S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晨线:由到
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到
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15°/时4°/分钟
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②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
③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
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5、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书本21页)
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____
正午太阳高度角总是由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2)昼夜长短的变化:
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__半球,北半球的昼长__(大于、小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____,北极圈内出现极;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半球,昼长(大于、小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北极圈内出现极;南半球则相反。
二分二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节气
太阳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
秋分
由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全球昼夜____。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
夏至
最大值:_____及其以北地区
最小值:_____
北半球昼最___夜最__,且纬度越高,昼越___;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____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冬至
最大值:_____及其以南地区
最小值:_____
北半球昼最___夜最__,且纬度越高,昼越___;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____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3)四季更替:
从天文上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第一、二节练习题:
1、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A水星B.地球C.金星D.木星
2、在太阳系中,有关地球的特殊性的正确叙述:
A.既有自转又有公转B.体积在八大行星中最小
C.唯一有高级生命的行星D.质量在八大行星中最大
3.天体是指
A.所有恒星B.所有行星C.彗星和星云D.宇宙中存在的所有物质
4.下列关于太阳和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氦和氮B.黑子、耀斑和极光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C.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0年 D.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5.未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B.河外星系C.银河系D.总星系
4.小行星带位于
A.水星与金星之间B.火星与金星之间C.火星和木星之间D.木星和土星之间
6.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①引起潮汐现象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④诱发降水量变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
A.重力势能B.生物能C.太阳辐射D.风能
8、读“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右图),太阳风来自于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第三节练习题:
1.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心的运动
B.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地轴
C.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D.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
A.昼夜B.昼夜交替C.昼夜长短的变化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A.24小时B.一个恒星日C.23小时56分4秒D.一个恒星年
4.北京和广州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叙述是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广州大于北京D.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广州小于北京
5.下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6.有关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B.度数永远不变
C.随公转有规律地增大或减小D.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形成的
7.5月1日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并向哪个方向移动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B.在北半球但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D.在南半球但向北移动
8.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地区是
A.高纬地区B.温带地区C.低纬地区D.回归线附近地区
9.下列城市中,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悉尼B.新加坡C.广州D.北京
10.某地,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一年中只有一天太阳直射,该地位于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赤道D.南纬30
11.关于地方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的时刻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C.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D.相对位置偏东地点的地方时要晚一些
12.关于天文四季的叙述正确的是
A.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B.立秋(8月7日—8日)以后为秋季
C.l、2、3三个月为冬季D.西方国家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来划分四季
13.读下面太阳直射点移动图判断,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
A,太阳直射南回归线B.南半球昼长夜短
C.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D.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14.读下图,国庆节位于
A.a段B.b段C.c段D.d段
15.夏至日时,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A.北京B.长春C.南昌D.广州
16.当120E某地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时,伦敦(0时区)是
A.12时B.8时C.0时D.4时
17.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B.除南、北极点外的地表各地线速度相同
C.赤道地区角速度最大D.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为24小时
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18.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19、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
读下面右图,是中心点为极点的地球光照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20-21题:
20.此时,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A.90度B.66度34分C.43度8分D.46度52分
21.当地球出现右图所示的现象时,地球应公转至左图中的()
A.A点B.B点C.C点D.D点
22.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A.10月1日3时B.10月1日15时 C.10月2日3时D.10月2日15时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①是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②是指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③是指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
:人们认为它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
2、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大气圈是由、和固体杂质组成,主要成分是和。大气圈可分为三层:
层、层、。
练习题: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2题。地震波:E波、F波不连续界面:A、B
1、图中C表示
A.地幔B.地壳C.地核D.软流层
2、岩石圈位于
A.G顶部B.C顶部C.G和C顶部D.D外部
3.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A.喜马拉雅山B.内蒙古高原C.四川盆地D.大西洋
4.有关大气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B.平流层的大气运动剧烈不利于飞行
C.对流层的温度从近地面往上递增D.臭氧层存在于高层大气中
5.关于大气各成分的作用,正确的组合是
A.光合作用基本原料——O2B.强烈吸收紫外线——CO2
C.地球生命的保护伞——O3 D.维持生命活动不需要氮元素
6.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地下水位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D.物质组成的变化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三章)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三章)”,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三章)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一节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由、水文、、、土壤等要素组成。
地理环境:人类在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⑴.(最基本因素)⑵.
⑶.下垫面因素①海陆差异的影响: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侯
②洋流的影响:暖流起作用、寒流起作用
③地形的影响: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递。坡降水多,坡降水少。
⑷人类活动:释放废热影响;改变大气成分,产生;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气候。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1.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⑴.成因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气候植被陆地自然带呈带状分布海陆位置—土壤有一定宽度
2.⑵.自然带的标志是。
3.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具体表现
分布的地区
形成基础
纬度地带性
由赤道向两极更替(南北方向)
低纬地区,北半球的高纬地区
以为基础
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更替(东西方向)
中纬度地区
以为基础
垂直地带性
从山麓到山顶
海拔较高的山地
水热状况随高度而变化
非地带性
无一定形式
实例: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实际运用:1.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字母代表自然带名称是:A._______带,B._________带,C._______带。
(2)自然带沿北纬40°自东向西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分布规律。这种分布规律的产生主要受________条件的影响较大。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规律在_______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______,塑造C自然带
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
读左下图,回答2-3题:
2.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
3.该山可能位于()
A.赤道附近B.40°S附近C.40°N附近D.极圈附近
3.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4.⑴.从1─3、9—10反映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从8—4—5反映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⑵.1是带、2是带、6是带、8是带

2016高一化学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2016高一化学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归纳,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16高一化学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

Si

对比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SiF4↑+2H2O

SiO2+CaO===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四.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

五.氯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六.氯气

(液氯)和固态。制法:MnO2+4HCl(浓)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2NaCl现象:大量白烟

2Fe+3Cl2===2FeCl3现象:棕黄色的烟点燃点燃高温

Cu+Cl2===CuCl2现象:棕黄色的烟

Cl2+H2===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2HCl+O2↑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七.氯离子的检验

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

HCl+AgNO3==AgCl↓+H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CO3+2AgNO3==Ag2CO3↓+2NaNO3Ag2CO3+2HNO3==2AgNO3+CO2↑+H2OCl-+Ag+==AgCl↓

若有疑问,可以直接留言,我会与你一起讨论的,谢谢你的配合,祝你学习进步!

光照点燃点燃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四章)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四章)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经济效益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记忆]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2、社会效益[了解]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国防的需要:

个人偏好的影响:工业惯性的影响:

3、环境效益[理解+记忆]

读课本《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理解记忆]

1.工业联系

(1)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

(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

3)信息联系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理解记忆]

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记忆]

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读课本图)

1.发展的区位特点[记忆]

(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交通(5)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主要原因[记忆]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

(1)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措施[记忆]凡世界区域的传统工业都可借鉴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A、调整工业结构(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高的中小型企业)

B、调整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C、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工业旅游、金融服务业)

D、优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这类型的城市或区域转型出路: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的整治措施,一般的规律:(1)优化产业结构,(2)立足本地区位优势,培育优势产业(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

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理解记忆]

1、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

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读课本图)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记忆]

①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

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

国内条件

发达的信贷体系

④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2.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1)概念

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2)作用

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3、温州工业可以借鉴的地方:(1)企业间相互交流与协作(2)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3)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五、美国“硅谷”(读课本图)--微电子工业为主导[理解记忆]

1.特点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2)产品:研发费用高;

(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2.崛起原因[记忆]

(1)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旧金山东南部

(2)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

(4)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航空港)。

(5)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美国国防部)

世界区域内的高科技产业的区位因素:(1)地理位置(2)环境因素(3)交通因素

(4)科技人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