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小学三年级的美术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27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参考课时:1课时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可都必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认真观察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阐述观点
说明道理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导入新课。
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
问题:
1、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
点拨指导
得出结论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解释说明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相关推荐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学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②举例说出青蛙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和资料分析,总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充分运用实物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通过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通过诗词,渗透人文教育;关注青蛙生殖与环境适应的特征,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青蛙的浸制标本、准备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环境对两栖动物影响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导入课题
(5分钟)1、谜语:妈妈有腿没有尾,孩子有尾没有腿,孩子长大变了样,脱掉尾巴长出腿。
2、课本剧:《小蝌蚪找妈妈》。提出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老也找不到妈妈?
过渡:两栖动物我们最常见的就是青蛙,以青蛙为例来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请和老师一起进入青蛙的世界,一起探索青蛙的秘密吧!
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1、猜谜,回答:青蛙
2、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观看视频

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观看图片并进入思维状态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习时做到有的放矢。
自主求知
(7分钟)同学们欣赏完图片以后,可以在自学教材47-48页,完成下面问题:
1、青蛙的生殖
出示宋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设置情景,出示青蛙生殖录像,并设置问题。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会鸣叫的青蛙是雄蛙还是雌蛙?为什么要鸣叫?
(2)青蛙的抱对有何意义?抱对必须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3)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在何处进行?与我们前面所学的昆虫的生殖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鸣叫、抱对)
设置问题:引来雌娃后,接下来应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青蛙的生殖特点:体外受精,受精过程离不开水。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利用本小组合作的方式阅读教材47-48页,内容,分析、讨论回答问题。

将精子和卵细胞排倒水中。

学生分析、讨论回答问题。
通过观察图片教会学生观察、认识事物的次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较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设计具有层次性、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最终获得新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探究新知、
分析归纳
(25分钟)

交流感想,
课堂小结
2、青蛙的发育,分组观察青蛙发育过程的浸制标本。
(1)播放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的录像片段。
(2)青蛙的发育过程经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
观察后,学生到讲台前讲解,师生共同总结。
青蛙的发育在水中进行,经过受精卵→生有外鳃的蝌蚪→生有内鳃的蝌蚪→生有前肢的蝌蚪→生有四肢的蝌蚪→幼蛙→成蛙等时期。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尾游泳,蝌蚪这个时期很像鱼。
(3)以组为单位完成蝌蚪与成蛙比较表:

比较早期蝌蚪成蛙
生活环境
四肢

运动器官
呼吸器官
3、引导学生归纳青蛙发育的特点:变态发育,幼体发育离不开水。请学生举例:与青蛙的生殖发育方式相似的动物。
拓展:出示大鲵、蝾螈的图片,向同学介绍其他两栖动物。并提出问题:乌龟、蛇、鳄鱼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它们也是两栖动物吗?
小结:大家谈让学生当个小小演说家,总结两栖动物的概念及生殖发育特点。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教师引用古诗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以及谚语“春捕一只蛙,秋少一担谷”,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人类的关系。
资料1:青蛙“赶集”:在四川省一个林场附近的公路上,曾出现10万多只青蛙集群行进,俗称“赶大集”,这些青蛙最后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的产卵场所驻留了下来。
问题:青蛙为什么要“赶集”?
资料2及图片: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三条腿?
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中学生在河流和沼泽中发现三条腿的蛙,引起科学家的注意。后来经过调查,在美国南部、东部、中西部和加拿大都发现了畸形蛙,蛙的畸形个体数达10%左右。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把出现畸形蛙的地区的水取来,用非洲爪蟾做实验,结果爪蟾在发育过程中也发生畸形。

问题:(1)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的原因是什么?
(2)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农民的好朋友。从上述事例中保护青蛙从你怎样做起?
启发引导:用事实说话:环境的变迁和水质污染都给青蛙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可这些归根结底却都是我们的“杰作”。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青蛙,人人有责。
师生共同完成对整节内容的反思感悟,达到树立环保意识的目的。
布置开放性作业:写一份关于保护青蛙的倡议书。

观察后,学生到讲台前讲解,师生共同总结。

以组为单位完成蝌蚪与青蛙比较表,通过观察,对变态发育的概念有了直观的理解。

小组讨论,得出不同的答案。如:大鲵、蝾螈

学生当个小小演说家,总结两栖动物的概念及生殖发育特点。

分析自己收集的有关环境对两栖动物影响的资料,分组讨论与资料有关的问题获取信息。学生积极回答交流分析人类对青蛙的影响。

分析图片,阅读资料,理解畸形蛙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从而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学生讨论并谈认识,用事实说话:保护青蛙,人人有责。

反思感悟,达到树立环保意识的目的。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蝾螈:
蝾螈身体短小,有4条腿,皮肤潮湿,体长大约在10—15厘米,大都有明亮的色彩和显眼的模样。中国大蝾螈体型最大,体长可达1.5米。

通过典型事例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青蛙对环境的依赖,激发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和意识。

通过资料分析,了解在环境条件发生异常变化的情况下,两栖动物发生的变化情况,从而理解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有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反思感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分层达标
(8分钟)
A类:
1.“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雄蛙发出悦耳呜叫声的原因是()
A.夏天天热B.为了吸引雌蛙C.雨后空气湿度大D.为了招引昆虫
2.关于青蛙生殖发育的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体内受精,卵生,变态发育
B.体外受精,卵生,不变态发育
C.体内受精,卵生,不变态发育D.体外受精,卵生,变态发育

B类:
3.青蛙和菜粉蝶的发育都是变态发育,下列关于这两种动物的变态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进行蜕皮
B.都经历受精卵、幼体、蛹、成体四个时期
C.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大差异
D.都属于有性生殖,其受精卵都在水中发育
4.与蝌蚪相比,只有成蛙才具有的结构是()
A.鳃B.肺C.尾D.后肢

C类:
5.结合下图分析青蛙的繁殖行为:

(1)雄蛙在水边高声鸣叫,是为了。
(2)雌蛙和雄蛙抱对,雌蛙先将卵排到水中,雄蛙也将精子排入水中,卵和精子在水中结合成,完成受精作用。
(3)蛙的受精卵在中发育成蛙,该过程依次经过[]、[]、[]和[]等阶段;属于发育。
(4)[2]用呼吸,[4]用呼吸。
(5)[4]的食物主要是农业害虫,因此我们应该。这要求我们首先保护好它们的。
(6)青蛙和大鲵、蟾蜍的生殖和发育有共同的特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用“谜语”开课,效果非常好,学生就自动地以愉悦的心情进入思维状态。同时引导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有关青蛙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信息交流,了解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进而明确什么是变态发育。通过视频、观察,分组讨论,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并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激励性的评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考,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力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得到能力的提高.让生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青蛙比较熟悉,但对它们是怎样生殖和发育的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教学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通过资料分析,了解在环境条件发生异常变化的情况下,两栖动物发生的变化情况,从而理解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有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学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学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初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包括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两方面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和昆虫的生殖发育,接下来将了解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而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为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做了良好的知识铺垫。此外,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作阅读探究,只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仍以经验型为主,需要以青蛙为例来探究这一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以青蛙为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调查探究,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在科学探究中发展了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升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难点:
青蛙和早期蝌蚪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导入阶段展示《蛙声十里出山泉》图片,激趣并凸显美育价值。
探究式教学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课前完成相关调查研究,课上进行汇报交流。
合作学习法:不同的小组探究不同课题,小组内部成员也分工协作,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六、教学准备
提前两周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对不同的课题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
小组1:查找资料,探究青蛙的生殖过程,搜集青蛙繁殖过程的录像片。
小组2:实地考查,青蛙生殖过程,捕捞适量蛙卵以便饲养观察蛙发育过程。
小组3:社会调查,本地区青蛙、蟾蜍数量的变化。
在学生探究调查期间,我会及时了解各小组调查进程,进行指导。制作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一开始我会在PPT上展示齐白石先生《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著名作品: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请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齐白石老人将这幅画命名为蛙声十里出山泉,同学们看这幅画妙在哪里?
学生很容易从蝌蚪联想到青蛙,进而想到远处的蛙声。我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赞扬,提出: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其实这里面还蕴含了生物学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领略了国画大师的风采,不仅体现了生物学科与美术学科的交叉,也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
(二)新知探索
1.青蛙的生殖
由于课前已经让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因此我会请生物兴趣1组为大家播放青蛙繁殖过程的录像片,同时请学生思考:青蛙鸣叫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得出齐白石先生的画中,有蝌蚪就证明了青蛙的存在,而青蛙的繁殖必然要鸣叫吸引配偶,因此对这幅画的联想是有科学知识为依托的。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出视频中青蛙抱对的意义。
学生不难发现:抱对是为了授精,从而得到青蛙体外受精的特点。
最后我请1组同学再次为同学们播放青蛙繁殖过程的视频,总结出青蛙繁殖的大体过程:鸣叫→抱对→排出生殖细胞→水中受精。
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学生探究兴趣浓厚。
2.青蛙的发育
学生对青蛙的生殖过程有了清晰了解后,我继续启发学生思考:受精后的蛙卵是怎样一步步变成青蛙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听2组同学介绍孵化蛙卵、饲养蝌蚪的情况,并观看蝌蚪的发育过程FLASH影片。此后我会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青蛙的发育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
接下来我用多媒体展示蝌蚪和青蛙的形态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找出早期蝌蚪和青蛙的形态结构区别,蝌蚪有尾,用腮呼吸;青蛙有四肢,能用肺呼吸。再让学生将前面学到的昆虫的发育过程与青蛙的发育过程进行对比,最终得出青蛙的发育过程也是一种变态发育,从而突破了难点。
我之所以采用学生调研汇报的学习方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和图片能够将知识直观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最后又采用了对比的学习方法,使前后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辨析,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在突破了本节课重难点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使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提高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我首先在PPT上呈现几种重要的两栖动物的图片,学生辨别指认:蟾蜍、大鲵、蝾螈。然后启发学生:这些两栖动物与青蛙一样,它们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和陆地,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更适宜它们生存呢?
紧接着生物兴趣3组汇报本地区环境以及青蛙和蟾蜍数量的变化调查情况。学生通过具体真实的数据得到水源充沛干净的地区青蛙蟾蜍数量较多,人类活动频繁污染严重的地区青蛙蟾蜍数量减少,而且青蛙和蟾蜍的数量整体上正在逐年减少。我则补充红色箭毒蛙、非洲胎生蟾蜍等世界濒危两栖动物资料,学生感受到两栖动物正在面临艰难的生存现状,从而树立保护两栖动物以及环保的意识。
(三)总结提升
对本节课知识的归纳总结,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总结这节课的重要知识内容。
(四)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请学生讨论对“两栖”这一概念的理解:
我加以归纳总结:幼体生活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在水中生活,也可在陆上生活,主要用肺呼吸。
(五)课外拓展
课后搜集资料制定具体措施保护当地青蛙和蟾蜍。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案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案

内容简析
本节是初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三节。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认识各种各样的两栖动物,本部分内容教材主要以图片形式出现,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空间。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是本节的重点,课标中要求“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主要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来实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内容突出体现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重点渗透环保意识。还可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当地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浸透人文精神。
目标定位
知识目标
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和资料分析,总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自信、热情、感恩,用自己的爱心创造美好生活。
方法阐释
对该节内容进行学习的是八年级的中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讨论、探究意识及一定的思维能力,且好奇心强,但青岛市区的孩子对青蛙的生殖与发育较为陌生,不易直观的呈现,因此采用的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表演课本剧、资料分析法、图表对比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合作探究,如何细致观察,教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导入主要以编排课本剧、诗歌引入的方法引入课题;对于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及特点这个重、难点的突破,采用静态浸制标本观察与观看动态录像相结合,并通过图表对比进行突破。对于树立环保意识,是以设置问题串,层层深入启发式教学贯穿其中,学生则主要通过资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找到答案。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青蛙的浸制标本、青蛙生殖发育录像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本剧导入《小蝌蚪找妈妈》。提出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老也找不到妈妈?
[设计意图]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是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因此本节以课本剧导入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直观性,并为后面比较蝌蚪与青蛙异同埋下伏笔。
环节二:探究新知,分析归纳
一、青蛙的生殖与发育
1.体外受精
----[教师设置问题串]教师以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引入,再以宋朝辛弃疾的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设置情景,设置问题串,学生思辩质疑、讨论分析。讨论:雄蛙为什么鸣叫?为什么抱对?抱对必须在什么环境中进行?最终完成体外受精的讲述,从而得出“受精过程为体外受精,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的结论。[设计意图]以问题串为主线,可较好的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2、变态发育
---动态与静态观察相结合,动口与动手动脑动眼相结合
(1)分组观察浸制标本,各组交流发言,讨论确定青蛙发育各时期,即:受精卵、蝌蚪、成蛙。观察后,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2)让学生进一步观看青蛙生殖发育录像并自我评价刚才的观察浸制标本结论
(3)以组为单位完成蝌蚪与成蛙比较表
项目
初期蝌蚪
青蛙
呼吸器官

四肢
生活环境
食物

通过亲自动手整理知识,有助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理解二者异同,从而更深刻地得出青蛙的发育过程蝌蚪与成蛙差异很大,是变态发育。从而得出第二个特点是:变态发育,幼体发育离不开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体验后,对变态发育的概念将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细致观察的能力,同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动态的观察可弥补静态观察的不足,更容易加快其对青蛙生殖与发育过程的了解,也更能引起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简单自我评价则可以帮助学生自我调整学习策略
二、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
---引入设置情境:青蛙的发育都在水中吗?
特例一:栖息在南美洲的达尔文蛙毫不领会两栖类动物产卵的一般法则,它把卵产在陆地上,不过,父母们并不会一走了之,父亲会日夜守护在孩子们身边,一旦胶质中的小蝌蚪开始游动时,做父亲的会将小蝌蚪含到嘴里去,小蝌蚪们在那里大约要呆上3个星期才能完成发育,父亲就会把他们从嘴里吐出来,小青蛙才可以开始自食其力的生活。
特例二:产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蛙因为担心恶劣的孵化环境,母亲在生下他们的孩子后,干脆一股脑的将它们吞到肚子里去,直到完全发育完全妈妈才会像变戏法似的把小蝌蚪一个个从嘴里吐出来。
师:以上两种蛙是否违背了两栖类生殖与发育的一般规则了呢?
生:不是,因为爸爸的口腔和妈妈的肚子皆是有水的环境。
师:有人说正是由于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幼体发育离不开水,才导致今天地球上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通过阅读P14资料分析中提供的三个资料回答三个讨论题,结合每个学生各自家乡水域环境的演变过程,分组讨论。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解释说明。
资料分析一:
青蛙“赶集”:在四川省一个林场附近公路上,曾出现10万多只青蛙集群行进,俗称“赶大集”,这些青蛙最后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的产卵场所驻留了下来。
问题:青蛙为什么要“赶集”?
资料之二:
科学家根据地理学和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推断,两栖动物的发展变迁如下:
问题:1、两栖动物适宜生存的环境是什么?
2、分析两栖动物由盛到衰的原因?
资料之三:
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三条腿?
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中学生在河流和泥沼中发现了三条腿的蛙,引起科学家的注意。经过调查,在这些地区发现的畸形蛙的比率竟高达10%左右。为探究原因,研究员们将发现畸形蛙的地区水取来,用非洲爪蟾做实验,结果非洲爪蟾在发育过程中也出现了畸形。
问题:畸形蛙的出现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拓展资料:关于吸虫的寄生影响青蛙腿的发育事例(略)
师: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许多几十年前常见的青蛙物种,现在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踪影。在过去的十年间,有20中的蛙类正在绝迹,有200中数量正在减少。引起蛙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是对蛙类栖息地的改变与破坏。在英国过去的50年间,为了发展农业和扩展人类居住面积,大量蛙赖以生存的池塘被填平,结果蛙类绝迹,蛙声消失。近10年来,“要想富,先修路”已经成了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可是人们没有意识到,阡陌交错的公路对蛙类来说却是分割它们栖息地的一条条“死亡峡谷”。…
生1:两栖动物对环境的要求是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它们只能生活在水域附近或较潮湿的地区,随着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的缩小,两栖动物的分布将越来越小。从资料分析中可以看出环境变迁破环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环境,使两栖动物不能正常地进行生殖活动,同时环境变迁还影响了两栖动物的发育,最终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的数量和种类减少。
生2:出现畸形蛙的原因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水污染主要来源是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大量的污染物首先排人河流,造成内陆水域污染。污水中有致病微生物、病毒,有汞、镉、铬、铅等金属化,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
生3:人类从20世纪40年代起开始使用农药除虫除草,由于农药稳定性强、不易分解,大量使用不仅直接造成对作物的污染,同时农药残留在水、土中,使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大大增加。这些畸形蛙可能是农药污染造成的。大量使用除草剂和杀虫剂使化合物流向低洼处,影响了蛙的发育.
生4:人类建造公路,也破坏了蛙类繁殖区…
师:环境的变迁和水质污染都给青蛙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可这些归根结底却都是我们人类的“杰作”。同学们,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但是它的生存却直接受到了人类对它的威胁,我们应该为它做些什么呢?
[师生讨论]
做法一:加强宣传
做法二:发出倡议,向社会各界如执法者、法律部门、学校、家庭发出倡议,保护两栖动物,保护我们的碧海蓝天。(发出倡议并践行之,应为环保的最高境界)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事例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青蛙对环境的依赖,激发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和意识。
环节三:课堂小结,交流感想
师生共同完成对整节内容的反思感悟,达到树立环保意识的目的。并布置开放性作业:
各兴趣小组学生自己搜寻有关两栖动物的资料,并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在下次上课时分析交流,并交流自己关于环保的倡议书。
[设计意图]可示意学生寻找关于蝌蚪尾部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问题”的趣闻,从而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科技发展,提高生物学素养。每节课后要求学生收集与本节课有关的生物趣闻,并设置开放性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了解STS。